鄉愁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文明意蘊
采訪者:沈輝
受訪者:田毅鵬、文軍、鄒農儉
來源:《學習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仲春初九壬辰
耶穌2017年3月6日
“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這句詩情畫意的語言不僅喚醒了國人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于人和天然關系、人和歷史關系的思慮,同時也引發了學界對“鄉愁”進行文明意義解讀的興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鄉村文明是中華平易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鄉村文明遺產也是中華文明遺產中不成或缺的主要組成部門。我們努力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明,建設中華平易近族共有精力家園,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尋找與回歸精力故鄉的過程。為此,本報記者就私密空間此話題對相關專家進行了專訪。
——編者
話題一:堅持個人空間和激活鄉村文明長短常主要的
田毅鵬傳授,現任吉林年夜學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圍繞對鄉村管理及其發展,田毅鵬傳授提出了本身的建議。
學習時報:傳統村里的村平易近,既是村的主要構成元素,更是一種文明配合體。對于一個有著陳舊的農業活動的國家,村平易近在此中飾演著很是主要的腳色。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村實體,更要保護好此中蘊含的“活態文明”。假如站在這樣一個角度來看鄉愁問題,您怎么看?
田毅鵬:這是一個主要而緊迫的現代性問題,天然會產生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若何把這一絕後的巨變與故鄉、鄉愁的話語結合起來,有助于我們更舞蹈教室為深入地輿解鄉愁問題、懂得鄉愁發生的佈景和實質。我認為,從現在村構成1對1教學和鄉愁發生主題的角度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故鄉的懷戀者,重要指游走于城鄉之間的成年農平易近工群體。他們的身體雖然處在城市,但他們的一些主要關系、好處和生涯的記憶,還都留在農村。所以,由這一群體發出的鄉愁是最真實的、最典範的。第二種類型是故鄉留守群體。應該說就是老年群體、婦女兒童,他們逼真地目擊和親身經歷了鄉村的變動。第三種類型年夜部門是由那些重生代農平易近工構成的。他們在農村沒有地盤,也沒有真實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涯,甚至在記憶中亦未留下可資回憶的痕跡和資料,故他們基礎上屬于與鄉土絕緣的一代,在鄉村無有故鄉,在城市亦無有歸宿。其結果起首是對鄉土意義的故鄉的喪掉;其次是因城市社區的拒斥而難以融進。假如是這樣的話,很能夠產生大批漂浮在社會上的“社會無根”群體。這些問題必須要高度重視,同時也考驗我們的社會管理聰明。
學習時報:鄉愁的本質元素在于“情面”,因為有了人與人的感情,才有了牽掛和回味。“回不往的故鄉”恰好是良多人的配合鄉愁。“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源自中心文件的詩意般的文藝表達,實質上表述了對鄉村特點流掉的可惜。
田毅鵬:是的。“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很是抽像地詮釋了對鄉村風貌的尊敬,對鄉村特點的向往,對鄉土文明的尋求。當然,新的時代佈景下的鄉村不是現代封閉守舊落后鄉村的再現,而是充滿了現代化元素,保存了鄉村固有特點,顯示出與城市文明有別的另一種文明形態。同時,這是城鎮化的基礎請求,也是傳統村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從立法和法規的角度,樹立保護傳統村的長效機制;以尊敬傳統村發展規律、文明傳承、歷史價值為底線,做活傳統村保護與應用的文章;樹立傳統村規范和加入機制,讓村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獲得保護,在最基礎上守住鄉村文脈的“根”。
學習時報:作為城鎮化進程的現象,鄉村“過疏化”或“空心化”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須承擔的社會后果。假如我們承認這樣一個變動條件的話,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有哪些對策?
田毅鵬: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佈景,其運行和發展也有其特別的內在機理。城鎮化意味著城鎮向周邊擴張和農村生齒向城鎮湊集,也勢必引發農會議室出租村經濟社會的變遷。但這并不代表城鎮化就是不要鄉村——這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假如我們承認這樣一個變動條件的話,就必定會尋找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第一,我們明天談“三農”問題時,必定不要單純地局限于以農村來談農村,必須放到城鄉框架體系內統一思慮。要將鄉村問題放到城鄉體系的框架內加小樹屋以解決,必須在城鄉之間樹立起一種新的觀念。原來的城鄉二元結構是樹立在城鄉不服等的基礎上展開的一套軌制框架和關系體系。明天當我們打破了這種城鄉二元結構之后,就應該樹立起新的城鄉關系理念,這就是要把城市的要素引進農村,把一種內在的、現代的、新的資源和氣力納進到農村的發展進程中。我認為這是一個教學很是有建設意義的思緒。
第二,在引進城市元素、資本下鄉的過程中,需求認真掌握一個限制。資本下鄉、城市的元素進進鄉村,一方面可以激活鄉村,給予鄉村必定城市資源的沖擊和激活;可是,另一方面也能夠出現一些城市元素覆蓋鄉村元素,甚至導致資本侵蝕、強制拆遷,讓農平易近好處受損的情況發生。我認為掌握城鄉之間的互動標準和限制,包含軌制的規制等,堅持和激活鄉村文明都長短常主要的。
話題二:“記得住鄉愁”有著主要意義
文軍傳授,現任華東師范講座場地年夜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在他看來,請求城鎮化進程中要讓當代人和后代人“記得住鄉愁”,這對農村城鎮化、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有著主要意義。
學習時報:您終年研討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在您看來,重生代農平易近工能否對農村那片地盤還保存有眷戀?與老一輩農平易近工比擬,重生代農平易近工的鄉愁有什么樣的變化?
文軍:在2013年召開的中心城鎮化任務會議文件中正式提出了“鄉愁”的概念,請求城鎮化進共享會議室程中要讓當代人和后代人“記得住鄉愁”,于是,“鄉愁”便成了當代中國城鎮化建設中的一個精力尋求,這對農村城鎮化、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而言具有加倍凸會議室出租起的意義。因為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不僅僅是其職業和成分的轉變(非農化)和棲身空間的轉移(城鎮化),更是他們社會文明屬性與腳色內涵的轉型過程(市平易近化)、各種社會關系的重構過程(結構化)以及對城市生涯的再適應(再社會化)過程。
重生代的農平易近工分歧于1980年月和1990年月的農平易近工,他們中良多人自己就誕生在城市,或許從小就在城市中長年夜,因此沒有上一代農平易近工那種對地盤特有的眷戀之情,他們小樹屋對城市的熟習水平甚至遠個人空間遠超過鄉村,雖然能夠在城鄉之間不斷地流動,但這種流動性無疑會淡化共享會議室他們的家鄉觀點、含混他們的成分認同、動搖他們的文明親身經歷,從而在很年夜水平上消解他們的鄉愁之情。與老一代城市移平易近比擬,重生代農平易近工舞蹈場地的鄉愁無論從強度、內容和方法上都能夠分歧于他們的父代了。
學習時報:作為勞動力新移平易近的城市農平易近工,在融進城市社會的過程中,您認為能夠會在哪些方面出現問題?
文軍:勞動力新移平易近融進城市社會的過程,其在宏觀層面上實際反應了整個社會的結構變遷;在中觀層面上反應了農村勞動力社會流動的狀況;在微觀層面上則意味著農平易近的人力資本增添和行為選擇才能的進步。是以,在農平易近工融進城市社會的過程中,其在宏觀的社會軌制與社會政策、中觀的社會網絡和社會來往、微觀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行動上都能夠面臨一些問題,其表現特征往往是在上述三個層面的重要氣力彼此交織下呈現出來的。
學習時報:您經常用“被市平易近化”來描寫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農平易近變成市平易近的私密空間現象,是不是因為這個成分轉變過程存在一些問題?
文軍:是的。傳統農平易近根植于地盤,且囿于地盤。而當前,地盤的流掉、職業的轉變、城市的擴張、生齒的流動以及戶籍軌制的改造使得當前中國農平易近的市平易近化過程很年夜水平上是一種“被市平易近化”的過程,這尤其表現在城郊掉地農平易近的市平易近化上,其“被講座場地市平易近化”的過程重要是通過改造戶籍軌制、征用或租借地盤、促進職業轉變和棲身地的變更來實現的,其焦點目標還是為了相對高效的城市發展服務。
學習時報:您曾提到,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在當前中國出現的情況,跟20世紀60年月到80年月法國有良多類似之處,當年逃離農村進進城市的法國農平易近,后來又開始漸漸遷回到農村往了。這種情況能否有能夠在中國出現?其出現的契機和條件是什么?
文軍:東方許多發達國家的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是一種“農業現代化型”的市平易近化過程,其基礎沒有“農平易近”與“市平易近”的嚴格區分,更沒有“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的現代化訴求。與此會議室出租相反,當前中國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過程是一種“城市現代化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實際上只是暫時性地滿舞蹈場地足了他們的“保證需求”,他們的權利位置卻沒有相應的改變,甚至在“市平易近化”之后還能夠遭受必定的生涯窘境和風險。所以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之后能否也會出現像法國農平易近回流一樣的情況,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是存在的,隨著我國城鄉發展平衡性、公正性的增強,城家教鄉生涯質量的差異在縮小,生齒的逆城市化會有隨時發生的能夠,到那時候,畢竟是選擇在城市還是鄉村生涯就成了人們的自立選擇了。
話題三:鄉村管理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鄒農儉傳授,現任南京師范年交流夜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鄒農儉傳授對農平易近市平易近化、鄉村空心化、農業現代化及鄉村管理等給出了專業見解。
學習時報:鄉村社會物質缺乏、地盤約束、人際關系復雜,會讓良多人逃離鄉村來到城市。城市會供給給人們豐富的物質資源和精力食糧,讓人有更多的人生親身經歷。良多從農村走進城市的中國人都有很深入的感觸感染,年夜多會對此認同。但鄉愁為何仍會被賦予安寧、穩定、歸屬感等浪漫化的顏色?
鄒農儉:都會生涯和鄉村生涯都是人類創造的文明,工業化之前,鄉村居于主導位置,工業化后,都會居于主導位置,城市領導鄉村、影響鄉村。因為工業化這種作業方法必定產生城市,工業化必須在城市中展開。但即便完成了工業化,整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鄉村所依托的農業,鄉村社會,仍有存在之必定,鄉村可以說永遠都不成能消散。世界上少數國家可以只要城市,沒有鄉村,但年夜國不可。只需人吃的東西仍依賴于地盤,鄉村就永遠不會消滅。當今時代,是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并駕齊驅、城市與鄉村并存的年月。鄉村既是一種作業方法的棲息地,也是一種文明舞蹈場地、一種文明的繁殖地。明天看來,假如只要城市、只要都會生涯,沒有鄉村,簡直是無法想家教象的。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為鄉村的生涯方法、鄉村文明注進了新的活氣。城市代表了熱鬧、快節奏,鄉村代表了寧靜、慢生涯。人不克不及天天熱鬧,時刻緊張,一瑜伽教室張一弛,文武之道,既有熱鬧,又有悠閑,著實是人類整個生涯的有機組成部門,缺了哪一方面,都是一種遺憾。
學習時報:您認為農村生齒融進城市道臨的重要困難有哪些?前途在哪里?
鄒農儉:農村生齒融進城市的難處重要在于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均等,重要在于公共產品供給在鄉村和城市的宏大差別。好比養老保證,“農保”與城保差別比較年夜。醫療,城市人是醫療社會保證,農村生齒是“新農合”,差別也比較年夜。我們原來的軌制設定,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依照戶籍地點地設置裝備擺設資源,一個農平易近工的孩子,他就學的資格在戶籍地的鄉村,怙恃即便現在進城打拼,但孩子仍難以在城市正常進學,于是就出現了農平易近工隨遷後代在城市上學難的問題。諸這般類的問題良多良多,重要緣由在于我們原來的農平易近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與市平易近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差別比較年夜,現在要補齊、要均等化供給,需求長期的彌合時間。我們現在正處于彌合城鄉差別的這個過程之中,農平易近工融進城市的困難充足反應出彌合城鄉差別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
學習時報:城市在飛速發展同時,鄉村則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這種牴觸能否有化解途徑?
鄒農儉:城鎮化的年夜潮確實氣勢磅礴,勢不成擋,同時良多鄉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要強調的是,城鎮化是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定要經歷城市化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有部門1對1教學鄉村要式微,部門鄉村的式微將為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準備條件。沒有部門村的消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農業的現代化就無法操縱。當然,不是說一切的鄉村將會式微、消散。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年夜潮,一部門鄉村式微了,另一部門鄉村必將會加倍壯年夜,因為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后,騰出了空間,使得地盤流動成為能夠,使得種田年夜戶、農業專業經營者共享會議室有了發揮的空間。而地盤的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我們要在鄉村出現空心化的同時,將地盤的規模化作業、農業的現代化提上議事日程。
學習時報:現在我們也零碎看到有農村的精英或許城市人前往農共享空間村教學場地,盼望借助精英的氣力來改變鄉村的衰敗,您認為這對鄉村管理和發展有無感化?這個過程有哪些問題是需求警戒的?
鄒農儉:精英回鄉重要有兩種情勢,一是從農村出來的人進城打工,在學到了技術,有了資本后,返鄉創業,這在相當多處所已經看到。這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新氣象,標志著農村建設進進到了一個新階段,為農村的現代化建設供給了新樣板。二是城市中的企業家,也是精英,往農村創業、辦企業,或許城市中的企業將鄉村作為產業基地,好比超市依附大批的資本,投資于鄉村,樹立蔬菜、生果基地,實現農村基地與城市窗口的無縫對接。這兩種“精英回鄉”的實踐,都是值得確定的,並且要鼎力倡導。但必須留意的是,城市精英的鄉村管理之路要想走得長遠,精英本身起首要有較高的品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否則就能夠演變為一種鄉村寡頭管理。在這方面,樹立公道的軌制就顯得特別主要:一是要有軌制設定來保證和激勵城市精英往從事鄉村管理事業,而不克不及僅僅靠政治動員和品德推重來實施;二是還要有軌制來保證城市精英的鄉村管理是真正為了鄉村年夜眾而不是為了精英本身。假如不克不及在軌制上保證精英的管理是面向年夜眾的,就有能夠構成城市精英對鄉村年夜眾的再次剝奪,其后果將長短常嚴重的;三是必須有軌制通道讓廣年夜的鄉村平易近眾也能夠參與到鄉村管理中來,使得鄉村管理任務變成一種全體村平易近都可以參與的事業,而不只是幾個城市精英的個體行為。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