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關乎經濟發展,關乎千家萬戶。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如何?各地區各部門在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方面有哪些經驗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請看本版報道。
——編 者
江蘇強化產業與就業協同聯動
推動產業升級 提升就業質量
本報記者 白光迪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江蘇恒昌鑄造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流水線馬達嗡嗡作響,工人們加緊趕制訂單。質檢員張永忙著對軸承部件進行檢測。“企業轉型后,我從倉庫管理員變成了質檢員。”張永說,這里原本是一家鋼鐵公司,經過改造,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工人們實現轉崗就業,“企業有發展,工作有奔頭,大家更有干勁啦!”
“政府幫我們及時辦理各種手續,多渠道聯系和增擴企業訂單。”公司副總經理李影告訴記者,通過政府牽線搭橋,企業找到了合作方,轉型生產機械裝備。
企業轉型后,保障生產順利進行是關鍵。“要讓老員工適應新崗位,轉崗培訓勢在必行。”李影說。廠里的300名工人接受了轉崗培訓,企業也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經營全鏈條,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得益于產業轉型升級,如今在柳泉鎮近3000名因鋼鐵、化工企業轉型需家教要轉崗的工人,大都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
據介紹,徐州傳統產業占比超過六成,徐州市人社部門堅持需求導向,以技能培訓為著力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穩就業并行。今年以來,徐州將轉崗工人納入培訓范圍,更新發布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相關目錄,打造“技想未來”品牌,同步開展特色招聘會和直播帶崗活訪談動。“在各項舉措推動下,徐州初步實現了企業能轉型、員工能轉崗,有力保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用工穩定。”徐州市人社局局長于洪亮說。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發揮新興產業就業帶動能力。
位于九宮格常州市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動力電池材料等產品研發和制造的科技企業。由于前期研發投入高,產出周期長,企業經營壓力較大,不敢貿然擴產、擴招。
“多虧人社部門提供社保降費、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一次性擴崗補助、‘蘇崗貸’項目等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支持,為我們減負紓困。”公司人力資源經理桑爽介紹,有了資金,公司招聘人才更有底氣,“人社部門還為企業提供‘龍城英才’計劃、博士后獎補政策和各類人才交流活動,助力公司招聘高層次人才,組建強大技術團隊。”
在常州,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蓬勃發展,釋放大量就業需求,截至今年一季度,僅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就帶動近20萬人實現穩定就業。常州市人社局副局長蘇葉表示,將繼續落實“蘇崗貸”項目,優先推薦吸納就業多、穩崗效果好的新興產業企業獲取信用貸款,助力高質量就業。
助力未來產業帶動就業,打通人才引進渠道是關鍵。
馮澤東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學碩士,幾年前入職無錫量瑜伽場地子感知研究所,擔任石油測井實驗室負責人。“無錫對于未來產業的扶持力度以及對科研人員的重視讓我選擇了這里。近兩年,我們研究所研發人員增長一倍多。”
馮澤東透露,高效的就業服務和良好的產業條件,讓不少未來產業人才看好無錫。今年研究所計劃新招約50人。
無錫市人社局副局長余仁昌介紹,人社部門在線上發布了一批高端膜材料、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企業的職位;在線下組織未來產業企業參加赴外招聘活動,并現場舉辦碩博專場活動,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
5月末,江蘇企業用工總量達到2090萬人,同比增長22萬人。“我們將把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將吸納就業作為發展產業、招商引資的重要參考。”江蘇省人社廳副廳長顧潮表示,將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制定落實先進制造業促就業、專精特新企業就業創業等專項方案,深化先進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和數字技能提升行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廣東持續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水平
優化創業環境 完善就業生態
本報記者 洪秋婷
廣東清遠英德市生態茶園里,晨霧繚繞,英德木朗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官楚堯正準備一場茶文化宣傳直播。“我在這里長大,外出求學后又返鄉創業,就是希望助力家鄉茶產業發展,讓茶農增收致富,茶產品走出鄉村、走向世界。”
幾年前,在清遠市人社部門人才激勵政策的支持下,官楚堯努力提升自身技能,考取高級茶藝師資質,獲得清遠技術能手、技能先鋒等榮譽稱號,得到了人社局發放的5萬元工作經費。去年,官楚堯又獲得人社部門認定的“清遠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獲得一次性資金補助。
“我的公司雖然不大,但帶動了不少農戶就業,去年向農戶收干茶葉5萬斤,帶動采茶工40多人參與,采茶季農忙時每人每天能獲得約300元收入。”官楚堯說。
在創業團隊共同打拼下,官楚堯的企業經營規模擴大,還吸引4名大學畢業生回鄉發展。
清遠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市以深入實施“雁歸”計劃為抓手,著力提升人才服務和就業創業服務水平,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咨詢指導等公共服務,2022年以來吸引近7000名青年人才返鄉創業,投身鄉村建設。
近年來,廣東持續優化創業服務,不斷涵養創業帶動就業生態體系。
“完善的配套設施、優惠的稅收政策、租金優惠的辦公場地,人社部門對我們扶持力度很大,降低了試驗成本和創業風險。”廣州蘭泰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金峰介紹,目前企業擁有4名博士、3名碩士和2名海歸人才,去年營收超過6000萬元,累計帶動就業約80人。
作為一家初創企業,黃金峰和創業伙伴們2021年入駐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該基地由廣東省人社廳與廣州市天河區共建,有效串聯起粵港澳三地資源,營造了良舞蹈教室好的創新創業孵化生態。
“我們是研發型創業團隊,基地在科技成果轉化、品牌策劃、投融資對接等方面給予很大幫助。”黃金峰說。
創新驅動,激發高校青年群體創業熱情。
“我們公司主營產品是協作式自動無人駕駛多功能道路工程車,這款車能實現遠距離操作和自動駕駛。”廣東印星路邦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負責人麥騫譽說。
2019年,麥騫譽團隊的創業項目在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中獲得銀獎。通過參加賽事,麥騫譽更加了解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業環境、市場需求和產業鏈協作等方面的優勢,隨后就和伙伴一同在江門創辦了分公司。目前企業發展迅速,研發工程師團隊增加到40多人,在大灣區多個城市設有代工廠,去年營收額突破2億元。
據了解,廣東省人社廳連續8年牽頭舉辦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吸引超14萬個項目報名、超80萬人次參賽,提供優1對1教學秀創業項目資助超1億元。同時,60%以上的獲獎項目成功轉化落地,有效帶動高質量創業就業。
廣東省人社廳廳長杜敏琪表示,將始終聚焦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就業領域五年行動計劃,助力實現就業穩、人氣旺、經濟活、事業興。
四川大力支持重點群體就業
搭建服務平臺 廣開就業門路
本報記者 游 儀
上平臺,投簡歷,經過公司面試,西南財經大學西部經濟研究院2024年應屆畢業生葉文林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順利簽約。“為了找工作,我試過許多途徑。這次通過‘成都校地對接促就業平臺’,沒想到很快找到了合適崗位。”葉文林說。
原來,這個平臺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搭建,將分散在政府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社會化人力資源中介和高校就業部門的畢業生崗位信息匯集起來,有效避免了畢業生找工作時面臨的招聘信息不對稱、就業資訊魚龍混雜等問題。
“平臺的就業信息真實,并且進行‘一站式’展示,有助于提高求職效率。”四川成都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除了推送就業崗位,平臺還提供實習見習崗位和就業指導。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對接17家人力資源機構、15所高校,聚集崗位信息超20萬個,發布就業見習、求職補貼等政策46項,實現就業崗位“一網可招”,就業政策“一網可查”,就業服務“一網可辦”。
搭平臺,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建機制,則讓困難群體就業門路更寬廣。
走進廣元市劍閣縣城里的幫扶車間,縫紉機“嗒嗒”聲此起彼伏。“廠里剛接了一批訂單,這幾天就要交貨。”馬發英雙手不停,邊做邊說。
家住劍閣縣冠京村的馬發英過去在外務工,從事紡織業近10年,但由于孩子身體殘疾,家里老人也需照看,于是回了老家。2022年,通過“幫幫驛站”,她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僅離家近,待遇也不錯,“我還叫回了在外打工的老公,我倆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塊錢。”
近年來,聚焦殘疾人、脫貧人口、重點監測對象等群體,劍閣縣依托“就業幫扶車間”,創新實施“幫幫攤”項目,幫助低收入人口就業增收。此外,通過成立四川幫幫攤商貿有限公司,將原先的“就業幫扶車間”提檔升級為“幫幫驛站”,進一步盤活車間功能,拓展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全縣已累計培育固定攤、流動攤、實體店等193個,覆蓋29個鄉鎮,月銷售額超百萬元。
“三夏”時節,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石紅村一派忙碌景象。插秧機在田間穿梭,村民周啟軍忙著補栽秧苗。“最近活多,按照‘經紀公司’安排,除了農忙插秧,下個月還得安裝路燈、修補堰塘。”老周說。
周啟軍所說的“經紀公司”,正是秀水鎮佳翔勞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村級勞務服務平臺,成為解決村民就業的好幫手。老周根據平臺分配的“訂單”,選擇不同地點“打工”,每月能掙5000多元。
安州區把建設零工市場作為穩就業重要舉措,探索建立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如今,全區已組建國有勞務公司1個、鄉鎮勞務專業合作聯合社(鄉鎮勞務協會)6個、村級勞務合作社106個,2023年開展勞務對接3.5萬余人次,實現就業2.2萬余人次。
一季度,四川城鎮新增就業27.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32.1%。“今年,我們還將持續加強脫貧人口就業幫扶,通過就業幫扶基地、就業車間、就業工廠吸納,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等措施,盡最大努力促進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四川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